- 手机:
- 15118774693
- 电话:
- 400-525-3800
- 邮箱:
- 53117741@qq.com
- 地址:
- 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31号三座1605房
▲上图:2017年8月31日,南卡罗来纳州直升机水上救援队(SC-HART)的成员在得克萨斯州亚瑟港执行救援任务。飓风“哈维”给得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幅降雨,全美多个州和机构都赶来协助受灾民众。图源:Daniel J. Martinez
最近很多读者朋友可能注意到央视等媒体的报道,2025年7月初,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灾,造成至少80人死亡,数十人失踪,许多社区被洪水淹没。短短几个小时内,强降雨让瓜达卢佩河(Guadalupe River)的水位暴涨了近9米,刷新了历史第二高水位纪录。
虽然当地官员称,这场洪水是“百年一遇”的灾难,但气象专家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这个传统定义,恐怕早就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中的洪水风险了。
“百年一遇洪水”这个词听起来很吓人,好像每一百年才会发生一次似的。其实,它是统计学上的说法,指的是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某一年里发生这样极端洪水的概率大约是1%。
换句话说,这样的洪水平均每一百年可能出现一次,但不代表它一定要一百年才会来,有时几年内可能出现好几次,也有可能连续几十年不发生。这个概率性质让人们理解起来有点难,也容易产生误解。
我们知道,洪水一直是威胁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的重要自然灾害。要评估洪水风险,科学家们依赖历史的洪水记录和统计模型。
一般来说,研究人员会根据过去测得的最大洪水流量和水位,来推算出像“百年一遇洪水”这样的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在国际上,比如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和英国环境署(Environment Agency)等机构,会基于这些数据绘制洪水风险地图,帮助城市规划和制定防洪标准。
大家可能都知道鄱阳湖里面有一个落星墩,堪称是鄱阳湖水位变迁的天然“刻度尺”。它是个千年古建筑,其实它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水位观测设施,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留存的历史记录,就成了反映鄱阳湖水位变迁的一个重要实物参照。在鄱阳湖的枯水期,湖水退去,落星墩的塔、殿、牌坊等主体建筑群会完全露出水面;而进入丰水期,随着湖水上涨,整个落星墩便会被淹没大半甚至完全沉入水中、仅有部分顶部结构依稀可见。这种季节性的“显露”vs“隐没”现象,就可以比较直观地揭示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水位季节性涨落幅度巨大的水文特征。如果想要知道历史上鄱阳湖的水位?那就可以查阅历代文献中对落星墩不同水位下景象的描述,就能知道差不离了。
但是,很多人误以为“百年一遇洪水”就是非常罕见、几乎不会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一个地方在30年内至少经历一次“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就有大约26%。换句话说,许多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洪水。
比如,德国帕绍市(Passau)过去的洪水记录显示,所谓“百年一遇”的洪水间隔并不固定,甚至几十年内多次发生,有时又可能好久都没见过。
从统计角度看,要准确评估“百年一遇洪水”,需要满足一些假设,比如每年的最大洪水事件相互独立,洪水事件分布保持不变等。但现实中,洪水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包括暴雨、积雪融化、冰坝破裂甚至飓风等多种因素。再加上气候变化正在改变降雨的强度和频率,过去的统计规律可能不再适用。
美国虽然有大量的洪水观测数据,但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河流的监测站。很多小河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长期数据比较缺乏,这让评估某些地区的洪水风险变得更加困难。科学家们除了直接用数据做统计,还会用水文模型和区域统计方法,通过类似流域的资料来推测缺乏数据地区的洪水风险。
这些统计结果最终被用来指导防洪设计和洪水保险。比如,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NFIP)就是基于“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来设定建筑防洪要求和保险费率。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英国,经历过严重洪灾后,制定了更严格的防洪标准。荷兰甚至把防御标准定得非常高,设计可以抵御百万年一遇的极端洪水。
尽管有了这些科学工具和规范,洪水风险管理依然很难做到万无一失。至于原因呢,这个是比较多方面的。一是,通常统计m6米乐官网 米乐M6平台入口模型本身就存在局限,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基于过去的数据,很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未来情况。第二点,很多高风险地区的人们因各种原因难以搬迁,增加了防洪的难度。而且同一场暴雨在不同地方造成的洪水强度可能大相径庭,导致公众对“百年一遇”概念的理解会比较混乱。
这里举几个2000年来媒体报道过的“百年一遇”的洪水的例子,笔者在网络上搜索到的:
在21世纪初,美国就遭遇了“百年一遇”洪灾的深刻教训。2001年6月,热带风暴“艾利森”(Tropical Storm Allison)的残余云团在得克萨斯州东部徘徊数日,持续的强降雨导致休斯顿附近降雨量接近940毫米,博蒙特西部更是高达1041毫米。这场缓慢移动的降雨造成了约60亿美元(2001年币值)的损失,并导致41人死亡。它深刻提醒人们,即使是看似不强的热带气旋,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带来毁灭性的内陆洪水,这种“停滞不前”的降雨模式在气候变化下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是一场被普遍认为是“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灾难。2010年7月至9月,巴基斯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季风降雨,导致印度河流域爆发特大洪水,淹没了该国五分之一的土地,影响了约2000万人,造成数千人死亡,并摧毁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农田。这场洪水不仅是巴基斯坦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突显了气候变化对季风模式的潜在影响,使得极端降雨事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在增加,给高度依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带来毁灭性打击。
2017年8月,飓风“哈维”(Hurricane Harvey)以四级风暴强度登陆得克萨斯州,并在随后几天内徘徊不前,给休斯顿及周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了1500毫米,打破了美国本土热带气旋的降雨记录。这场洪水被认为是“500年一遇”的事件,直接导致至少68人死亡,超过30万座建筑物受损,总经济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一说)。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大部分死亡并非由强风造成,而是由内陆米乐 登录入口洪水引起。
2021年7月,德国、比利时、荷兰等中欧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和洪水,特别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灾情惨重。这场洪水造成200多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456亿美元。科学家们迅速分析指出,气候变化使这类极端降雨事件的可能性增加了1.2~9倍。这场洪水打破了许多地区的气象记录,是欧洲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水灾害之一。
这次比较近,许多人可能还有记忆。在2010年“千年一遇”洪灾的阴影下,仅仅12年后的2022年,巴基斯坦再次遭受了历史性的季风洪水。从7月到9月,全国降水量比历史平均值高出175%,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50%,导致该国三分之一的面积被淹。有资料显示,这场灾难造成1700多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损失达300亿美元。它的发生再次敲响了警钟,表明气候变化对季风模式的影响可能比预想的更为剧烈和频繁,使得极端灾害的“重访周期”大大缩短。
“极端事件理论”是一种专门研究极端洪水的方法,能更准确地估计未来罕见洪水的概率。它特别适合分析像24小时内的短时洪峰,但同样需要充足的高质量数据支持,并且要结合气候趋势动态调整。
所以在将来,洪水风险管理必须跳出单纯依赖历史数据的框框,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体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满足“百年一遇”标准,而是要考虑更高频率、更高强度的极端事件,甚至将千年、万年一遇洪水纳入设计思考。与此同时,公众教育也非常关键,只有让大家真正理解洪水风险,才能更有效地做好防灾准备。
Q1、现在气候变化越来越剧烈,过去用来预测“百年一遇”洪水的方法,依赖的是历史数据和“水文规律不变”的假设。可事实是天气和河流情况都在变,这样预测还有用吗?我们应该怎么改进,才能更准确地预估未来的洪水风险呢?
Q2、洪水的成因往往不止一种,比如暴雨加上融雪,或者风暴潮叠加河水上涨,就连沙漠里面也有可能发洪水。那么,单看“百年一遇”的水位、或是流量指标的话,你觉得,能不能真实反映洪水风险?有没有更全面的方法,能同时考虑不同因素,帮人类更好地理解、应对洪水?
米乐 登录入口Q3、现在大家听到“百年一遇”容易误会成“很久才会发生一次”,但实际上洪水风险是持续存在的。面对这种复杂又不确定的情况,政府和专家怎么去跟普通人沟通/科普洪水风险,怎样制定灵活有效的防洪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呢?
王海诗.百年一遇洪水,真有这么“稀罕”?.海潮天下.2025-07-17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气候变化、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不浪费读者的时间,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