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5118774693
- 电话:
- 400-525-3800
- 邮箱:
- 53117741@qq.com
- 地址:
- 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31号三座1605房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村镇区划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合村并镇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份被称为乡村行政区划改革2.0的文件,对未来五年我国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作出了明确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国将有约30%的行政村被撤并或调整。
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等诸多方面,将对数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三类特定村庄将首当其冲面临搬迁改造——人口严重流失村、生态脆弱区村庄、地质灾害高风险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行政村数量约为51.4万个,乡镇数量约为3.1万个。通过此轮调整,预计将减少行政村15万个左右,乡镇数量减少5000个左右。这是继2000年代初撤乡并镇后,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又一次大规模调整。
合村并镇并非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多个维度的重组和优化。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35.1%,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众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人均公共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有约7.8万个行政村常住人口已低于100人,这些村庄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极高。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全市共有8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低于50人,平均每个村养护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年均财政投入约25万元,人均分摊成本超过5000元,远高于全国人均财政支出水平。
贵州省从2024年10月开始实施的百村整合试点项目,将105个人口严重流失村的居民集中安置到15个中心村,目前已基本完成搬迁工作。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新社区的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降低了近60%,居民享受的服务质量反而提高了。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于常住人口低于100人且距离乡镇中心5公里以上的村庄,原则上应当进行合并或撤销。这意味着全国近8万个微型村将面临调整。
长期以来,一些村庄位于生态敏感区域或生态功能区内,与生态保护存在结构性矛盾。国家林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约3.2万个行政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这些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从2024年初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域村庄整合计划,已将46个处于核心保护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至城镇周边。搬迁后,核心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强度大幅降低,野生动物监测数据显示,区域内藏羚羊、雪豹等珍稀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新版《指导意见》明确,对于位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源一级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内的村庄,应当制定专项搬迁计划,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预计全国将有约2.5万个村庄因生态原因面临整体或部分搬迁。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共有4.6万个行政村位于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其中1.7万个村庄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黄土高原、南方丘陵等地区。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来频繁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24年,阿坝州启动了安全家园工程,对125个高风险村庄实施了异地重建,约3.5万名居民搬迁至安全区域。重建区采用抗震设计和现代化建筑标准,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安全保障。
《指导意见》要求,对经评估认定的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庄,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意味着全国近2万个地质灾害高风险村将在未来几年内实施搬迁重建。
合村并镇并非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从资源配置效率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公共资源分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服务半径过小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的研究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地区每年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的投入超过5000亿元,其中约30%用于维护利用率不足的低效设施。通过合村并镇,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小而散的村庄格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制约了农村产业的集聚发展。农业农村部2024年的调研显示,我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和集镇,这些地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一般村庄高出约35%。通过区划调整,可以促进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向中心村镇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分散的居住模式增加了污染治理难度和成本。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70%,远低于城镇地区。通过集中居住,可以大幅降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污染治理效率。
合村并镇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保障搬迁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政策实施的关键。
在土地权益方面,《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村庄撤并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原有的各项权益必须依法保障。对于因搬迁而退出的宅基地,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补偿。
在山东省潍坊市的试点项目中,采用了宅基地入股模式,将退出的宅基地资源整合后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农民以原宅基地评估价值入股,按股分红。2024年,参与该模式的农户人均增收7200元。
在公共服务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不降低。甘肃省通过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方式,整合教育、医疗资源,在合并后的中心村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大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在搬迁补助方面,根据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配套文件,中央财政设立了村镇区划调整专项资金,对搬迁农户按照人均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各省级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此外,对特殊困难群体还将给予额外补助。
集中建设社区型。主要适用于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地区,通过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小城镇格局。江苏省自2024年起推行的百镇千村工程,已在全省建设了123个现代化农民社区,集中安置了约15万户农民。这些社区按照五分钟生活圈标准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商业等设施,居民满意度超过85%。
城镇融入型。主要适用于城郊村和小城镇周边村庄,通过与城镇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统筹。浙江省在2024年实施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活动中,将457个城郊村纳入城镇规划范围,村民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城镇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保留提升型。主要适用于具有特色产业、历史文化价值或区位优势的村庄,通过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贵州省黔东南州保留并提升了38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24年,这些村寨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达2.3万元。
合村并镇工作规模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社会稳定风险。农民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特别是老年人,对搬迁可能存在抵触情绪。民政部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5岁以上农村老人中,约70%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的村庄。如何平衡发展需要与农民意愿,是政策实施的难点。
农村治理风险。村庄合并后,原有的乡村治理结构将被打破,如何构建新的有效治理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合并初期村民自治组织有效运转率明显下降,需要较长时间重构治理秩序。
资金保障风险。合村并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测算,搬迁安置一户农民家庭平均需要投入约25万元。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米乐 登录入口盾突出的背景下,如何保障资金供给是一大挑战。
就业增收风险。搬迁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如何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可持续性。
作为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观察者,我认为合村并镇是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尊重农民意愿是首要原则。政府主导的行政区划调整不应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应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简单以行政命令推进。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再自愿参与,效果明显更好。
产业支撑是关键。单纯的行政区划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让搬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河南省新乡市的试点项目中,通过搬迁+产业园区模式,为搬迁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了65%。
差异化推进更科学。中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加快推进步伐;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当更加谨慎,循序渐进。
乡村文化传承须重视。在推进合村并镇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割断历史文脉。可以通过建设村史馆、设立文化传承人等方式,保存乡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
民间观点也值得参考。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我们村并入中心村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但村里那口几百年历史的古井没了,那些老房子没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反映了许多农民的复杂心态,既期待更好的生活条件,又不舍家乡的文化记忆。
合村并镇是一场涉及亿万农民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村集体、农民等多方协同努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你对农村合村并镇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无论你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是支持还是担忧,我们都需要更多元的声音来推动这项政策走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