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5118774693
- 电话:
- 400-525-3800
- 邮箱:
- 53117741@qq.com
- 地址:
- 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31号三座1605房
自小喜欢写写画画的,凡空白页不知不觉就会画下个小人人;从小到大的作文都是范文张贴在班里的光荣栏;后来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前三名家长代表发言,我的发言稿被全校传阅。
还在上小学时,县里的一个老画家发现了我,让我星期天去他家跟他学画。于是,风里雨里,父亲都会星期天用自行车载我到20多公里的老画家家里学画画。那是20世纪70年代,进城的公共汽车很少,除了自行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也没有多少孩子学习才艺,我是幸运的。
高中毕业时是80年代,老画家让我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断断续续为期一年,系统地学了一些绘画知识,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文化馆里有美术老师,也有文学编辑。自小爱写,闲暇没有断过写日记写随笔,于是我把自己写的这些给了文学编辑,于是,文化馆的油印小报就有了自己的文章。文化馆老师又把我推荐给县文联的老师,文联老师看过我的文章说:“孩儿,好好写吧,是个好苗苗!”于是那时县文联办的刊物每期都头版头条开始登载我的散文和小小说。地区办的日报也时不时登载一些我的“豆腐块”。那时,在小县城里我有了一点写作的名气。
再后来,全县各乡镇招文化站辅导员,美术培训班的同学大部分参加了县政府考核,六人录入文化站工作。
我参加文化站工作刚开始时,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开展文化活动非常困难,我迎着困难上,苦干加巧干,硬是在全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建立起了文化室,没有电脑,文化室里所有版面都是亲手制作,一层一层裱好版面,亲自在版面上画图案,写美术字,美术字用吹塑纸、苯板一个字一个字刻下来粘贴于版面,这样辛苦布置的文化室充满美的气息和吸引人们观看的艺术氛围,极大地起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有效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科技讲座,组织春节和节假日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没有一个春节可以安安心心在家里过,节假日,正是我们忙碌的时候,那时没有可参考的视频什么,都是自编自导舞蹈节目、小戏小品节目,然后年前组织文艺爱好者排练,年后展演,还要发送用于电子屏的节目唱词,联系乐队车辆,租赁演出服装等事宜。从腊月到正月十五一直忙活,这一切伴随着我的一个又一个年已习以为常,年年如是。平时则收集整理民间艺术作品、保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农家书屋管理,办油印小报,写通讯报道,服务乡镇中心工作、值班等。汾阳于1996年跨入了全省文化先进市的行列,2005年10月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市的行列,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与我们文化站这批工作人员辛勤工作分不开。
我努力踏实工作,同时,不忘提升自身素质,利用周末学习,2007年省委党校大专班毕业;下乡收集素材写社情民意,成为政协委员;闲暇创作文艺作品发表并出书,成为省作协会员。付出和得到总是成正比的,我年年被主管部门评为先进个人,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赏识和好评。甚至总有人说我代表了冀村的文化,我就是冀村文化的标志。也有地市记者在电视台、报纸报道过我的事迹“群众文化领头雁”。汾阳市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2012年度——2015年度敬业奉献“汾阳好人”。
慢慢地,其他站所都在涨工资,只有文化站不涨,那时才知道文化站的问题是遗留问题,不是我们米乐 登录入口个人原因。尽管这样,我们第一批文化站人因为对文化工作的热爱,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文化事业。我们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本职岗位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热爱党的事业,酷爱文化工作,工资低,不计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都由风华少年步入中老年,可以说我们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文化事业。
文化站长或者说文化辅导员,这一职业,在我的心目中是那样的神圣。我常想,如果把我国的文化事业比作一道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的话,那些文化站长,无疑就是长城上一块块的基石。没有文化站长们打下的坚固的基础,不会有专业文化工作者们的风光。更不会有今天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今天,尽管电视手机普及了,尽管文艺舞台万紫千红了,尽管一座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了,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挑起基层文化事业大旗的还是离不开文化站长,为广大农民和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得更离不开这些人。
不知不觉间,我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到龄是2023年8月份,代理工作一年后的2024年8月份正式退休。
镇政府这边只剩厨房,显得冷冷清清。牌子标语什么都已脱落。厕所里褪色的打扫厕所值班表上调离的调离、退休的退休已没有几人,学习强国“三晋先锋”标兵榜我的名字依然静静躺在状元一栏,却尘土蒙面,已是前尘往事,上二楼再次看看写有“文化站”的办公室,尘土纸张散落一地,昔日的人来人往和庄严神圣再也不复存在。办公桌前忙碌工作的身影也不会再现。1987年刚上班就一直在这里的。直到2015年各乡镇文化站要求离开镇政府才独立建制。
冀村镇文化站独立在城子村,是因为冀村公社和城子公社合并后城子村属于冀村镇中心。
文化站有一个看门的一个图书管理员,偌大的文化站里刚开始有上网的孩子,有借书的老师,有演唱的晋剧爱好者,有练毛笔字的书法爱好者。500多平米的外广场有跳舞的做操的,节假日还有威风锣鼓不停敲打,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家家都具备了,上网的也就少了;手机智能了看书的也少了;唱的写的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都忙着外出赚钱,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重拾爱好,文化站慢慢地显得冷清。
也是退休这年,因种种原因,文化站也要搬迁了,搬迁到另一个村子。看着工人们一件件把东西清空,想起刚来文化站时把被褥拿来,兴奋布置每一间活动室,准备住下来脚踏实地工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都成过往了,卸下重重的一串钥匙,仿佛卸下身上的千金重担,一人一事一辈子。虽然在该拼搏的年纪拼搏过,在该奋斗的年华奋斗过。但是猛一下的感觉还是有点失落、有点不舍、有点留恋。30多年大半辈子呀!
旧镇政府和旧文化站仿佛配合我的退休一样,仿佛减轻我的留恋似的,与我一起下岗了。感谢这两处工作的地方带给我青春岁月的所有美好!带给我工作学习的充实愉快!祝愿你们在新的地方好好陪伴流水的又一波兵吧!再见了!
出生于建国初期的一个草根百姓,一生爱好文学,出版一部童年回忆录《遥望童年》。著有一部二百多万字的纪实自传体乡村百姓故事回忆录《草根春秋》。